工作会议|张崇和:弘扬大师精神 奋进工美事业
为推动中国传统工艺繁荣振兴,切实发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引领行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深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对行业和大师的服务工作,9月22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在浙江温州召开2025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会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崇和出席会议并作主旨讲话;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二级巡视员邓小丁、温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振勇、温州肯恩大学党委书记潘建中出席会议并致辞;浙江省经信厅总工程师李永伟,温州市政协副主席、瓯海区委书记曾瑞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王世成,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何烨、刘江毅,温州工业与能源集团董事长林照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纪委书记、大师委副主任陶小年主持。
工信部消费品司二级巡视员邓小丁在致辞中表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认真落实国家战略,大力推动工艺美术传承创新。积极搭建交流平台,着力推动传承创新,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工艺美术行业繁荣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邓小丁在致辞中对工艺美术行业和大师提出三点希望:一是勇担时代使命,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二是服务人民向往,做美好生活的贡献者;三是引领行业发展,做新质工美的探索者。
温州市副市长王振勇在致辞中指出,今年是“中国工艺美术之都·温州”创建三周年,传承空间全域铺开,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楼、云艺瓯塑艺术馆、东瓯药王谷、百工特色展馆等工艺美术传承创新空间串珠成链;平台引擎持续升级,“会展+市集+论坛”联动发力,工艺美术电商直播中心、大师直播基地相继投用,让传统工艺在新赛道上加速“出圈”。
张崇和在讲话中指出,过去一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委员会与行业携手,和大师并肩,落实国家政策,健全工作体系,完善六大机制,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大师工美传承创新机制巩固完善。大师委发挥轻工行指委、院校基地、大师基地作用,服务工美传承创新。引导117个大师基地,建立现代师徒关系,创新传承方式,提高传艺效果。指导60多所工美院校,创新育人模式,开发教学资源,提升工美教育教学效果。累计组织257名大师进校园,线上讲座线下授课超过13000课时,受训学生超过11万人;进校园国大师102名,省大师155名。举办百名大师校园成果展,集中呈现大师与院校合作成果。表彰2023年度优秀大师5名、优秀基地院校2所、优秀案例5个。
大师工美展览交流机制成果卓著。大师委以举办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为主线,以支持行业、地方和大师办展为补充,全面推进工艺美术展示交流。2024年,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近6万平方米,展团50余个,展商2000多家,展出作品12万余件,观众55000余人,订单交易约2亿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展览盛会。大师委全年支持地方政府、行业大师举办8场特色展会。支持福州举办“传统工艺美术晋京展”,支持景德镇、宜兴联合举办“执紫之手·与瓷同行”陶瓷交流展,支持惠安县举办第七届雕刻艺术节,支持吕俊杰大师在香港举办“紫砂俊杰·壶耀香江”作品展,支持夏吾角等大师在大阪举办唐卡展,支持季益顺大师举办“紫砂艺术晋京展”,支持袁师永大师举办“从艺五十年师徒展”,支持有关单位举办中国静文化博览会。
大师工匠精神弘扬机制优化提升。大师委利用《中国工艺美术》专刊、大师委公众号、消费日报等渠道,弘扬工美文化,传播大师事迹,宣传经典作品,让更多人认识工美、了解工美。持续开展每周一师宣传,累计宣传国大师100名、传播作品1300多件,阅读量超20万人次,有效地宣传了大师艺术成就,获得业界广泛好评。大师委组织消费日报,以工美博览会为契机,开展工美产区发展、科技进步、国潮文创等主题系列报道65篇,发布视频45个,点击量超200万人次,全方位呈现了中国工艺美术发展成就。精心编辑《中国工艺美术》期刊,宣传大师艺术人生,宣传工美特色品类,全年出版《博览会专刊》《非遗专刊》《陶瓷艺术大会专刊》《唐卡艺术展专刊》《北京玉器厂专刊》《(惠安)雕刻艺术节专刊》6期主题刊物,刊发文章186篇、110万字,报道国大师55位,省大师146位。
大师工美技能竞赛机制创新提质。大师委优化设计大赛、作品大赛、技能竞赛的办赛机制,营造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行业氛围。对“百鹤杯”设计创新大赛,优化赛评模式,组委会花钱,承租场地,集中3000件参赛作品,方便专家评议,促进了公平公正。对文创设计大赛,设定“海丝之路”主题,引导创新创意,增添文化内涵,促进了工美个性化创新。对国家一类赛中宝石琢磨工等工美赛项,科学确定赛点,精细明确评分点,增强了赛评精确性权威性。对毛笔制作工、陶瓷装饰工、工艺品雕刻工等8个职业的国家二类竞赛和行业赛,有针对性地完善赛评点,吸引参赛参训选手5000余人,获奖选手1000余人。
大师委工美专业指导机制初见成效。大师委陶瓷、雕刻两个专委会,成立不到两年,专业化指导服务逐步开展。召开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大会和雕刻艺术专委会年会,举办“当代陶瓷艺术珍品展”和“中华雕刻艺术作品展”,彰显艺术华章。举办两期陶瓷、雕刻设计能力提升研修班,近600名国大师、省大师、院校专家和技艺工匠,同堂研修,交流体会,探讨发展路径,提升技艺水平,有效推动了陶瓷和雕刻领域的专业化发展。
大师委工美技能成才机制日趋成熟。大师委落实技能强国战略,以技能培训提升从业者技能水平,以职业能力评价畅通人才发展通道。开展工艺美术品设计师、陶瓷产品设计师、家具设计师、珠宝首饰设计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培训评价6000余人;开展陶瓷工艺师、工艺品雕刻工、金属摆件工、宝石琢磨工、漆器制作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培训评价4000余人;开展高研班和专项能力培训,培养高素质工艺美术技能人才200余名。
张崇和指出,进入新时代,社会事业加速发展,产业经济深度转型,工艺美术行业面临深刻变化。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消费升级,数字科技进步,生活理念变革,对工艺美术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新的一年,大师委要加强服务,凝聚大师力量,促进行业发展,切实做好几项重点工作。
一、弘扬大师精神,开展终身成就致敬工作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荣誉,是繁荣振兴工艺美术的领军力量。从1979年开始,我国累计8届评出国大师640位,目前在世的442位。国大师为推动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大师,德艺双馨,毕生奉献,成就卓越,形成了传世的绝技绝艺,凝结了宝贵的大师工匠精神。这两年,行业期盼,希望树立工匠楷模,弘扬大师一生成就。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开展“致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终身成就荣誉”工作。在广泛听取意见基础上,制定了办法和标准。致敬大师终身成就荣誉的基本条件,一是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德艺双馨,社会形象良好,无违法违纪记录;二是年满80岁,从业不少于55年,获得国大师称号不低于15年;同时要求,艺术修养深厚,技艺精湛,作品经典,业内公认,有国务院部门、省级政府奖励,有突出贡献,有国礼作品,有省部级科技奖励,有相当数量学徒大师。
致敬工作,要规范有序,严谨细致;不搞评比,依据条件认定;不多搞,尤其不能滥搞,力争公正权威优质高效。
大师委要精心组织,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好致敬工作,编印发布致敬大师经典案例,广泛宣传大师精湛技艺和先进事迹,弘扬大师爱国奉献和工匠精神。在致敬中传递大师的职业信仰,弘扬大师的工匠精神,激励行业奋勇争先、拼搏奉献,为中国工艺美术繁荣振兴,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磅礴力量。
二、服务文化需求,发展工美特色文博事业
中国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传承创新源远流长。工美艺术馆、工美博物馆、工美展示屋是永续中国工美灿烂文明的宏大载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艺术馆总数超过134个,其中,国大师设立的65个,省大师设立的60个,500平方米以上的有100个。面积最大的是伍炳亮大师黄花梨艺博馆,面积近3万平方米。藏品最多的是吴元新大师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藏品23000多件。创建最早的是陈明志大师寿山石大呆工坊,成立于1995年。大师工作委员会,要发挥现有大师博物馆、艺术馆的功能,丰富藏品内涵,向社会大众开放,提供工美文化体验;面向学生学员,开展研学研讨,传承创新工艺美术。要指导有条件的大师,凝聚创作,汇集资源,丰富作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发展工艺美术文博事业,培育创建大师博物馆、艺术馆。力争每年选出10个大师博物馆、艺术馆,向行业宣传推荐,向社会传扬推广,推动工艺美术文博事业蓬勃发展。
三、把握消费潮流,探索工美当代发展方向
当前,工艺美术消费需求深度转型,艺术审美、风格偏好、价值评判多元变化,为产业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今年,福州工美博览会期间,中国工美产业发展论坛提出,“八向发展 品兴工美”,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大师工作委员会,要推动工艺美术创意化发展。引导大师工匠,紧跟市场潮流,加强创新创意,开发主题新颖、元素新潮、形式创新的产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继续办好百鹤杯工美设计创新大赛和工美文创设计大赛,强化创新评价导向,增加创意评分点,提升行业创意创造水平。要推动工艺美术生活化发展。引导大师工匠,拓展作品使用场景,提升作品实用功能,有效服务人民当代美好生活。在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设置工美生活化展销专区;在《中国工艺美术》期刊上,设置工美生活化报道专栏;在重点论坛会议上,设置工美生活化研讨专题;多措并举,推动工美走进日常,融入生活。要推动工艺美术品牌化发展。引导大师工匠,加强品牌培育,打造口碑精品,创立驰名商标,以品牌提升产品价值。对成熟工美品牌,加强宣传推广,塑造优质形象,提高品牌美誉度。对初创工美品牌,加大支持力度,强化展示推介,提高品牌知名度。对知名工美品牌,推介品牌授权业务,借助品牌授权,提高工艺美术品牌附加值和影响力。要与时代同行,随消费而兴,创新创意,品牌赋能,努力形成当代工艺美术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动能。
四、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工美产区大师经济
中国工艺美术,要作品思维向产品思维发展,向产业思维发展。目前,我国工艺美术产区化初具规模,集群化发展特征明显。许多产区,善用大师资源,发挥大师作用,发展大师经济,形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动力。温州工艺美术之都,打造工美大师直播基地,开辟线上“工美商城”,叶萌春、叶小鹏等大师上线直播,基地单日销售工艺美术品15万元。莆田工艺美术之都,打造仙游古典工艺博览城,集聚黄福华等多位大师力量,培育“仙作”大师高端品牌,仙游古典工艺家具年产值超过700亿元。青田工美产区,依托徐伟军等大师,改造石雕老国企,组建现代化集团,实现加快发展,让“老字号”焕发出“新生机”。景德镇工美产区,组织十大陶瓷大师工作室,开发工美文旅新模式,提供消费新体验,推动了艺术陶瓷大发展。景德镇陶溪川,国内9位大师进驻,来自50个国家,千余位陶瓷艺术爱好者常驻,将带动500亿元先进陶瓷目标的实现。泉州工艺美术之都,有国大师12位,省大师322位,大师引领产区发展的作用十分明显,全产区年产值突破1500亿元。还有宜兴、醴陵、苏州、扬州、福州、潮州等产区,年产值都在百亿以上、数百亿。大师工作委员会,要指导产区,因地制宜,因师制宜,发展大师经济,融合大师文旅资源,发展大师技艺研学、非遗文化体验、特色文创消费等文旅新业态。要支持产区,发展工美产业,为产区提供产业规划、引进大师工匠、推介工美技艺、开展人才培训,深度服务工美产区发展。大师工匠,要发挥“头雁”作用,塑造大师品牌,培育一方名品,做强一大产业,助力区域工美产业繁荣发展。凝聚多方力量,推动工艺美术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五、拓展国际交流,开创工美出海世界新局
古往今来,工艺美术成为中华文明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早在汉代,我国的工艺美术,就已通过丝绸之路出口到中亚、西亚,并间接远销至欧洲。受到当地国家和人民的喜爱。近年来,一批大师,继承中华文明,探索多种方式,积极走向海外,推动工艺美术国际化发展。吕俊杰大师,在香港举办紫砂艺术展,向中国香港奥林匹克委员会捐赠《团聚壶》,探索了助力回归统一的出海模式。夏吾角等大师,在日本大阪举行中国唐卡艺术展,与日本唐卡大师联袂共展,探索了两国大师同台互鉴的出海模式。贺兴文大师,参加雅典国际纤维艺术展,联合多国艺术家,成立“国际纤维艺术协会”,探索了共建国际工艺组织的出海模式。邱含等大师,赴法举办“丝路瓷语”中国陶瓷精品展,探索了“再走丝路”的出海模式。还有一些大师,都以不同形式、不同方式,带着优秀产品,带着中华文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对这些“走出去”活动,大师委高度关注,积极支持。今年9月底,大师委和北京非遗基金会,将在马来西亚举办“一带一路中马非遗珍品展”,展出100位国大师、省大师、非遗工匠的优秀作品。该展览得到我国驻马大使馆、马国政府、当地商会的支持,纳入马国“世界旅游日”同期活动,将有100多个国家文旅部长出席参观。大师工作委员会,要注意总结,加强指导,推介大师艺术国际化的好经验好做法,探索建立“走出去”的长效机制,开发便捷高效的出海通道,推动更多大师工匠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培养国际视野,开创我国工艺美术走向国际、享誉世界的新局面。
会议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纪委书记、大师委副主任陶小年主持。
温州肯恩大学党委书记潘建中在致辞中表示,百名大师携成果走进温州肯恩大学,不仅是传统技艺的展示与传承,更是一场“中式审美”的全球对话。温州肯恩大学将继续发挥国际化办学优势,推动工艺美术教育与设计学科发展深度融合,促进传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创新表达。
会上为首次致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终身成就荣誉获得者颁发证书。
大会对2024年度中国工艺美术优秀基地院校和优秀校园大师进行表彰。
大会为第六批17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授牌。
会上,发布了首批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传承创新发展优秀案例,举行了首届浙江省历史经典产业焕新大赛启动仪式。
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终身成就荣誉代表陆光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代表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副院长陈日红作交流发言。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郭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兼职秘书长、中国文房四宝协会理事长陈建国,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张红,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侯文全,中国日用玻璃协会副理事长郑舞虹,中国家具协会副理事长屠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手工艺产业部副主任、大师委办公室副主任雷尧参加会议。
大师委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牵头单位和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代表,工艺美术重点产区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院校代表,工艺美术大师传承创新基地代表,浙江省经信厅,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教育厅、文旅厅、人力社保厅,温州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其他会议代表等30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同期,还举办了百名大师进校园交流座谈会和成果展。
相关新闻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轻工业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轻工业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轻工业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信息之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于转载之日起30日内进行。
4、免责声明:本站信息及数据均为非营利用途,转载文章版权归信息来源网站或原作者所有。